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开放发展的时代大势,离不开政企协同的合力推进,离不开增量提质的匠心培植,离不开创新创造的文化滋养。当前,民营经济呈现哪些新特点、新变化?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哪些突出问题?民营经济的未来前景如何?9月3日至4日,记者来到浙江,通过对温州、杭州民营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切身感受到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新活力、新能量、新未来。
一、再探寻:深化“两个健康”创新探索
近年来,围绕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党中央出台一系列推动民营经济提质增效的政策红利。其中,“两个健康”的提出,对巩固和发展新时代民营经济具有管根本、利长远的深远意义。这可以从浙江特别是温州民营经济历史发展中得到答案。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之一、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引导,离不开民营企业家的成长壮大。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先后23次来温州,他说:“我对温州有一个很大的希望,就是希望温州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探索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业绩,写出新的经验,为全省带好头,也为全国作示范”。正是在这种敢闯敢试、创新创造的大环境下,温州涌现出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涛这样一批有创造精神、有创业魄力的民营企业家。正是依托改革开放的政策引领和民营企业家的创新管理,温州成为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的民营经济先行区和示范区。
进入新时代,温州民营经济依然面临模式创新、技术变革、产业升级、企业家接班等现实考验。特别是应对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提质增效的转型压力,温州市紧紧抓住“两个健康”这个牛鼻子,既注重在认识上学懂弄懂,更注重从实践中先行先试。比如,在理念认识上,把深入学习党中央关于“两个健康”重要论述和研究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结合贯通起来,重点厘清温州为什么创建“两个健康”、温州“两个健康”现状怎么样、温州“两个健康”的路径有哪些。在实践探索中,温州把提升“两个健康”政策落实、高看厚爱民营企业家、着力解决企业发展堵点痛点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环节,既厘清工作的整体思路,又提出精准可落地的具体举措。比如,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温州市政府通过密集调研,深入研究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基础和潜力、优势和短板,推出“41条意见”“80条新政”,并把政策意见细化为146项具体责任清单。与此同时,在政策执行层面,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下设“两个健康”创建办和负责综合协调、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改革举措创新突破、法制环境建设,投诉查处、新闻舆论在内的七个工作组,负责“两个健康”政策执行的领导、协调、落实工作。通过这些政策机制创新联动,温州正成为新时代“两个健康”的先行示范区和创新试验田。
二、再集聚:提升“政商协同”特色优势
政商协同是民营企业从小到大、由弱走强的经验总结,更是民营企业创新创造、克难攻坚的宝贵财富。在浙江温州,民营经济贡献了90%的税收、92%的工业增加值、95%的外贸出口、93%的就业人员、99%的企业数量。这些数据表明,民营经济不仅不能“离场”,更须始终“在场”;政商协同不仅不能“慢下来”,更须始终“走在前”。
回看走过的路,民营企业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政策引领,离不开创新创造的营商环境。以市场主体总量为例,目前,在浙江温州,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00万户,相当于每9个温州人中就有一位老板,每26个人中就有一家企业,如果加上在全国全世界创业发展的温州人,温州人经商办企业的比例在全国最高。随着市场主体总量的扩大和营商环境的逐步优化,温州人、温州产品、温州企业得以跳出浙江、面向全国、连通海外。
当前,民营企业正处于产业转型、技术创新、市场竞争的衔接期、攻坚期、窗口期。应对产业转型矛盾、提升技术创新供给、强化行业市场研判成为当前民营企业提质增效的紧要课题。以浙江杭州数字产业为例,在杭州,一些引领产业发展的特色小镇集聚起心怀梦想的大学生创客,近年来,政府出台许多支持创业创新的政策试点,串连起数字产业发展的创新走廊。当前,面对科创产业转型升级的矛盾,政府和市场如何“搭台唱戏”、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如何“合唱共鸣”。个推创始人兼CEO方毅认为,在数字产业融合发展中,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要共同发力,要进一步强化传统经济人士和新经济人士的融合,在强化数字产业化的同时,推动产业数字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再推进:聚焦“提质增效”关键环节
民营经济因变革而生,因开放而兴,因创新而强。作为民营企业发祥地,改革、开放、创新成为温州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法宝,更成为温州民营企业“强起来”的关键一招。
民营经济成长发展,绝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在争议中探索、学习中转化、跟跑中成长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温州率先响应党的号召,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大胆突破体制束缚,大力发展个私经济、民营经济,点燃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星星之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发展,大批温州企业“走出去”,闯市场、谋销路、强技术。温州产品、温州制造、温州模式成为温州民营企业敢闯敢试、创新创造的代名词。
进入新时代,民营企业面临产业转型方面的压力和挑战。特别是面对国际经贸市场新变化,应对产业供求转型新矛盾,民营企业更要正确认识转型中的挑战和机遇,提振发展信心,推动企业实现量增质更优。以温州奥康集团为例,拥抱时代、紧抓机遇、提升效能成为奥康集团转型升级的重要经验。当前,“互联网+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深度融合、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传统制鞋企业,奥康国际积极响应“互联网+智能制造”战略,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完成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在技术创新方面,奥康国际积极布局“智能制造”,打造研发、生产、销售、物流等全智能产业链,实现“奥康制造”向“奥康智造”的蜕变。
四、再创造:传承“敢闯敢拼”浙商精神
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企业家的创新创造,更离不开商业精神的文化滋养。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这样感叹浙商文化基因:一是感叹浙江人在文化上敢于创新的传统;二是感叹浙江人在计划经济年代"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精神;三是感叹浙江商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艰苦创业作风。正是依靠这种敢于创新、善于创造、勇于创业的浙商精神,浙江民营企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成绩。
浙商精神传承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于广大浙商的创造性实践,是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以温州为例,温州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温州精神的文化滋养。作为中国重商经济学派发源地,“经世致用、义利并举”成为温州文化的主脉,孕育形成“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创新”的温州人精神。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放大集聚。目前,近70万温州人在世界131个国家发展,建有350多个海外侨团;175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创业,在268个地级以上城市建立温州商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精神、群众智慧成为支撑民营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
进入新时代,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更需要从政策阐释和浙商精神传承的结合上下大气力。比如,在政策阐释上,温州率先在全国成立民营企业家“新时代讲习团”,向广大企业家传递信心和力量,廓清思想迷雾,引导企业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守实业精主业的信心。为了传承创新创造的企业家文化,把每年11月1日设为“温州民营企业家节”,创办温州民营经济学院,开设“亲清政商学堂”“青蓝新学”等主体班次,实施“创二代”挂职锻炼等制度,建成“世界温州人家园”和民营经济博物馆,真正给企业家以礼遇、尊重和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