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注册

        国家标准计划《产品质量信息系统 分类与代码》由 TC353(全国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要起草单位 中国计量大学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浙江省物品编码中心浙江省信用中心广东省信用中心山东省信用中心

        目录

        基础信息

        计划号
        20204983-T-469
        制修订
        制订
        项目周期
        24个月
        下达日期
        2020-12-24
        申报日期
        2019-05-06
        公示开始日期
        2020-04-03
        公示截止日期
        2020-04-20
        标准类别
        管理
        国际标准分类号
        03.120.99
        03 社会学、服务、公司(企业)的组织和管理、行政、运输
        03.120 质量
        03.120.99 有关质量的其他标准
        归口单位
        全国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执行单位
        全国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主管部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起草单位

        目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报告中16次提及质量,强调高质量发展阶段、质量变革。

        高质量发展少不了高质量的产品,评价产品质量水平的高低更是离不开产品质量信息的数据支撑。

        早在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就提到要“推进产品质量信息化建设”。

        应“加快质量信息网络工程建设,运用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依托物品编码和组织机构代码等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加强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信息的采集、追踪、分析和处理,提高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升质量安全动态监管、质量风险预警、突发事件应对、质量信用管理的效能。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信息化水平。

        ”可见,目前国家对产品质量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高度重视,它已经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同时,中央和地方一直都非常重视企业质量信用的建设,发布了很多相关的文件,如安徽省制定《安徽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5-2020年)》,山东浙江省发布《山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青岛市2017年发布《青岛市“十三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浙江省更是早在2002年就提出“信用浙江”的建设,发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信用浙江”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2〕15号),随后,浙江省又发布《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宁波市发布《宁波市“十三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这些文件中都提到要加强企业质量信用建设。

        很显然,产品质量信息是质量信用的重点,企业质量信用评价的关键是对产品质量信息的评价。

        目前我国关于产品质量信息的国家标准有4项、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1项。

        其中4项国家标准为GB/T 33992-2017《电子商务产品质量信息规范》、GB/T 32866-2016《电子商务产品质量信息规范通则》、GB/T35247-2017《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技术通则》和GB/T32703-2016《预包装类电子商务产品质量信息发布通则》。

        行业标准是SJ/T10466.18-1995《产品质量信息管理指南》,地方标准是DB15/T701-2014《产品质量信息追溯体系通用技术要求》。

        从已有标准来看,4项国家标准中有3项是关于电子商务产品的,另1项是关于产品质量的安全风险信息监测。

        1项行业标准是关于产品质量信息的管理指南,1项地方标准是关于产品质量信息追溯体系的通用要求,这些标准并未涉及产品质量信息的分类、采集、整合、评价、信息平台建设规范、共享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亟需构建统一的国家标准用来规范产品质量信息系统,否则高质量发展的产品质量水平和质量信用工作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产品质量信息系统搭建的起点是产品质量信息的分类和采集,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产品的研发、生产、上市和退市等全过程来看,产品质量信息涵盖范围广,采集对象包括政府机构、企业、消费者和第三方机构等各相关方。

        产品质量信息系统需将来自政府机构的产品质量记录、来自企业的产品从原材料到市场流通过程中产生的质量信息、来自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产品评价信息、来自消费者的通过产品质量反馈及满意度评价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完整的产品质量信息集。

        由于信息的渠道来源广、信息种类繁多,如何进行信息的有效采集并可用于产品质量评估,需有统一的规范和分类标准。

        通过产品质量信息分类规范,以保证产品质量信息系统的高质量发展。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产品质量信息的分类、编码方法和代码表。 本标准适用于产品质量信息的发布、存储、交换、共享、分级和评价等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