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计划《内容资源数字化加工规范 第6部分:应用模式》由 TC553(全国新闻出版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
主要起草单位 中新金桥数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等 。
35 信息技术、办公机械 |
35.240 信息技术应用 |
35.240.30 信息技术在信息、文献和出版中的应用 |
一、需求分析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加工的目的不是很明确,这就造成内容资源数字化加工的盲目性,数字化加工后的成品数据,因为在前期没有很好规划,有可能在真正使用时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不得不重新进行数字化加工,因此定义内容资源数字化加工的应用模式及对应的加工等级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的意义 本标准规范了不同类型资源的组织结构和应用模式,规范了内容资源数字化加工等级、资源组织结构、数据加工应用模式、数据加工与应用模式的关系。
通过对内容资源组织结构和应用模式的规范,可明确内容资源加工的目的,从而保证在特定目的引导下内容资源加工的高效性,降低了内容资源加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提高社会资本使用的高效性,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的高效率。
三、背景研究 信息资源是在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涉及社会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一切。
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资源,在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内容资源是在信息资源的基础上,经过人工以某种目的整理、规范、组织起来的内容,按照内容资源载体类型主要分为文本内容资源、音频内容资源、视频内容资源和图片内容资源。
另外,参考人类社会现有生产和管理过程,文本内容资源又分为期刊、图书、报纸、杂志、档案、科学研究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业务产生的文档;音频内容资源分为广播、音乐、演讲、会议记录、专题对话录音、专题解说、音频课程等独立音频内容单元;视频内容资源分为影视作品、视频课程、曲艺视频资源等;图片资源分为摄影图片作品、文内辅助图片等。
内容资源记录了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和精神的具体体现。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建议》明确文化建设的目标理念与发展方式,始终坚持“以文化人”这条红线,协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坚持文化产业支柱地位,强调在文化产业增加值不断增长的基础上,注重文化产业在质上的内涵式发展;明确文化发展要以精品为导向,实现文化产品的精准化,实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要想实现党中央在文化产业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我们需要将内容资源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程进行打造,同时在实现内容资源数量增加的基础上,不断打磨内容资源精品。
内容资源建设流程包括信息的采集、整理、组织和发布,其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资源的数字化过程。
另外,数字化资源是内容资源进行跨行业、跨领域交换,实现内容资源共享、共建、融合发展的基础,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加工不仅是某个企业、行业的基础需求,更是实现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基础工程。
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规范,以保证数字化内容资源的规范性,方便内容资源的跨行业、跨领域,甚至是跨语种、跨国界的交换和共享。
目前,我国部分行业已经在根据自身的需求建立有关本行业本领域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加工业务标准,但尚缺乏一个统一的、指导性的国家级内容资源数字化加工标准。
由于没有国家标准来做整体的规划和约束,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加工以及共享、传播和应用。
因此,内容资源数字化加工的国家标准制定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在信息社会,无论国内、国外,内容资源的数字化的需求是一致的,而且内容资源的国家化交流和共享也是大势所趋。
因此,在制定内容资源数字化加工的国家标准同时,要充分研究国内外针对内容资源数字化加工的特征和差异。
经调研,目前国际上尚缺乏相关的国际标准,在此国家标准研制和应用成功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申请相应的国际标准,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和内容资源领域的话语权。
该标准将遵从基础性、通用性、必要性和贡献性原则,为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加工提供一个普适性的规范。
。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不同类型资源的组织结构和应用模式。 本标准适用于当代社会发展产生的文本、图片、音频及视频等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和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 3.1 长期保存 …… 4.数据加工等级 描述不同类型资源的加工等级。 5.资源组织结构 描述不同类型资源的基本组织结构。 6.数据加工应用模式 描述不同类型资源数据加工的应用模式,包括长期保存、一般电子书、数据库、产品等。 7.数据加工与应用模式的关系 描述数据加工等级与相应的应用模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