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加强食品安全风险排查和防控是食品安全治理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山东省市场监管局坚持以风险管理引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引导和督促企业防控风险隐患,努力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
一、实施风险排查治理,引导企业“主动防”。一是实施危害分析及关键点控制措施,防控过程风险。引导企业根据生产工艺、产品特点等,进行危害识别和评估,确定出显着危害并制定控制措施,督促每家企业每年至少解决一个显着危害问题。二是开展高风险项目检验验证,防控产品风险。对2019以来监督抽检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汇总研究30大类食品的高风险项目,指导食品生产企业对照高风险项目进行产品验证检验。验证检验不合格的,企业要按照风险排查机制要求进行原因分析和整改。三是落实食品安全自查制度,防控管理风险。督促企业实施食品安全自查,充分利用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体系原理排查风险、加强防控,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截至10月底,全省食品生产企业已完成自查15068家,在食品生产许可系统上传自查报告2.2万份,自查完成率73.5%。
二、用好监管制度措施,强化部门“督促防”。一是用好分级管理,紧抓重点企业。每年对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全覆盖风险分级管理,将高风险企业作为监管重点。推进食品生产领域信用监管工作,将登记、生产许可、监督检查、抽检监测、行政处罚等信息汇聚到食品生产企业信用档案,建立食品安全信用风险分类模型,实现企业信用风险量化,引导企业加强风险排查和治理。目前已完成2.09万家企业信用档案建档工作,并实时更新。二是用好专项整治,破解重点风险。研判辖区食品安全形势,按照“一域一策”“一品一策”“一企一策”等实施精准治理,有效化解风险。今年先后组织开展白酒甜蜜素超标专项检查、蛋白固体饮料虚假宣传和违规销售专项检查。三是用好风险约谈,强化警示作用。指导各级监管部门汇总分析辖区企业风险情况,组织召开企业风险警示会,解读法规标准要求,指导企业排查风险。针对食用植物油违法添加乙基麦芽酚等重点风险,组织监管部门和企业责任约谈会,并加强风险问题通报,用深刻教训提醒警示。
三、构建平台智力支持,积极破解“被动防”。一是建立舆情监测制度,及时应对舆情风险。建立舆情事件24小时反馈制度,基层监管部门收到推送舆情后,第一时间开展现场检查,24小时内反馈处理结果,省局实施编销号管理。二是搭建预警分析平台,实现风险预警自动化。开发山东省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数据预警平台,已于9月底正式上线运行。通过挖掘抽检数据潜在规律,初步形成食品安全风险隐患自动排查、自动分析、自动预警机制,引导精准监管。三是建立风险会商机制,构筑全链条监管防线。出台《山东省食品安全风险季度会商制度》,建立多层级跨部门的食品安全风险季度会商机制。今年以来,先后监测腌渍食用菌适用食品添加剂类别错误等生产环节舆情26起并妥善处置,组织召开2次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会商会,研判农兽药残留、亚硝酸盐等风险,制定禁限用农兽药挂牌处置等系列风险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