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技术引领显担当,创新服务抗疫情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山东省医疗器械和药品包装检验研究院紧急召回技术骨干,迅速组建应急检验团队,加速疫情防护用品应急检验。按照“开绿灯、减环节、减手续、保前线”的要求,优化检验流程,边检验边报告,采取提前介入、容缺受理、并联检验、驻厂帮扶等有效措施,检验无缝衔接、设备昼夜运转,五加二、白加黑,大大缩减防护服和口罩的检验时间,完成应急检验4000余批,指导服务企业600余家。应急完成YY/T1799-2020《可重复使用医用防护服技术要求》行业标准,提出无菌、非无菌防护服分级使用方案,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完成“2020年度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快速多重诊断检测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助力企业新冠病毒诊断试剂、病人负压转移隔离舱、额温枪等疫情防控产品的技术研发和产品注册。为解决一线防疫物资短缺难题,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表彰,荣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32.助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服务海洋设备和高端装备发展升级
青岛海检集团海检检测有限公司通过“软件+硬件+联盟+运营主体”的模式实现高端资本快速聚集,完成水下设备、海洋电气、海洋电缆、新能源电力电子、电磁兼容、环境及可靠性、材料分析等7个国内领先水平的实验室建设,形成“海洋设备和高端装备检验检测服务集群园区”。围绕产品装备全生命周期,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运行维护等各个阶段提供专业化的质量技术基础解决方案,填补国内水下设备、海洋电气、防雷等领域多项检测技术空白,可为海工装备、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军工等12个重点行业提供系统性检验检测解决方案和5700余项检验检测服务。助力先进制造企业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如承担中海油中压大功率远距离变频驱动实验室平台项目搭建及实验项目验证;与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钢铁研究总院共同开展深水张力腿平台筋腱关键技术及装备国产化研究;与汉缆集团针对海洋工程脐带缆进行联合攻关,突破多项核心技术,开发国际上首批具备工程化应用水平的综合海洋电缆。
33.服务“一带一路”,保障雅万高铁建设质量
雅万高铁是东南亚的首条高速铁路,最高设计时速350km,对于发挥铁路在服务保障功能,加快泛亚铁路网建设,实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信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紧跟国家形势,抢抓“一带一路”机遇,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在雅万高铁建设检测项目中,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理念,科学、公正、准确、守信的质量方针开展现场检测工作,以技术规范为标准,严格把关各类项目检测,为中国高铁事业全方位走出国门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34.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服务新基建关键工程材料质量管控
新基建项目中关键工程材料检测一直是质量管控的关键,由于体量大、分类广、不易监督和管理,关键工程材料检测也是新基建项目质量管控的难点。中钢集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深度融合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化检测技术,推动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大幅提升检测装置自动感知、自动采集、自动分析、自我诊断、自动决策水平,实现检测数据的快速准确读取、传递和处理,推进检测领域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进程。目前已实现联网技术与智能检测设备装置对接52台套,显着提升检测数据传输效率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新基建关键金属材料检测技术及自动化检测装备已在江苏、上海等29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多个东南亚国家的5000多个公司与项目上应用,每年可产生经济收益近亿元。
35.创建燃料电池汽车碰撞评价体系,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被动安全进步
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针对燃料电池汽车碰撞试验后氢系统安全的测试要求和检测技术进行研究,开发了国内首套氢燃料电池汽车碰撞试验后氢泄漏量采集与计算系统,实现对燃料电池汽车车载氢系统碰撞全过程多种信号和数据的采集与实时泄漏量计算。系统采用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实现对车载氢系统远距离安全监控,有效保障了试验人员的安全。建设35 MPa-70 MPa气体加注能力,完成国内首次带氢碰撞试验及对车载氢系统检测。牵头团体标准《氢燃料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立项工作,着力填补国内燃料电池汽车碰撞相关标准空白,推动提升氢燃料电池汽车被动安全。
36.构建先进数字化检验平台,助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电传动系统是实现轨道交通车辆能量转换的关键,决定车辆的速度和性能,被喻为列车的心脏。中铁检验认证株洲牵引电气设备检验站有限公司采用全面数字化技术手段,开发出多维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突破测试单元百通道和高实时采样率数据传输难题,采用远程一键式检验环境的硬件配置手段,奠定检验现场无人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建立平台集中授权和自动综合判断的故障保护机制,消除人为数据检测和主观误判的漏洞。数字化检验平台投入运用以来,共完成检验任务304项,成本费用降低16%,检验效率提升30%,有力推动轨道交通车辆装备产业发展壮大。先后完成复兴号动车组、拉林线内电双源高原动车组和京雄城际智慧高铁的电传动系统的检验任务,成为促进新型轨道交通装备发展的强力支撑。
37.致力可靠性检验检测技术开发,助力电力行业自主可控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利用在可靠性领域的多年技术积淀,开展智能电表可靠性测试技术研究,助力电力行业自主可控高质量发展。针对智能电表开发了现场故障激发与可靠性评价、批次寿命预估及风险预警、可靠性测试等技术,有效解决了智能电表检验检测及可靠性的“卡脖子”难题,提高了智能电表典型环境实验室可靠性比对与实验室能力,为提升智能电表可靠性、降低故障率、保障安全性提供了技术支撑。
38.搭建充电设施检测平台,助力新基建发展
充电设施被列入国家“新基建”范围,行业快速发展,由于技术规范尚未完善,运营风险和管理成本较高。为解决充电设施在使用中暴露出的安全、功能、兼容和环境适应性问题,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经过技术攻关,首次提出带电子锁的充电控制技术,并牵头制定GB/T20334系列国标。率先开发在役充电设施安全评价技术,编制工程验收核查技术规范,成为华南地区首家具备安全、性能、EMC、节能、环境适应性、可靠性等检验检测能力的一站式服务机构。能够为行业提供功能鉴定、安装验收、运营安全维检、故障排除等服务,在华南地区开展了超3万台充电设施的安全验收,与南方电网、粤运集团、特来电等行业头部企业建立稳定合作。依托在充电设施领域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不仅协助企业缩短研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企业成本,还帮助运营企业节省单台充电设施保养费,延长设施平均服役期,降低能源消耗。
39.“检学研用”联动,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行业内企业、科研机构、顶尖高校,集聚“检学研用”资源能力,共同承担工业和信息化部“面向集成电路、芯片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实现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构建了多层次的芯片检测与验证能力,充分满足国内主流芯片厂商国产化检测需求,有效解决了行业高度依赖国外技术服务机构或者需自费建设实验室的难点痛点,帮助企业降低试错成本、加速研发进度。近三年来,累计服务近1000多家芯片设计、制造及应用企业,服务产值达3000多万元,成为我国企业走向芯片自主化的重要技术支撑平台,有力破解了国产集成电路“不敢用、不会用、不想用”的难题,加快集成电路的国产化进程,推动实现在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汽车、轨道交通、5G通信等重点行业超20款芯片的规模化应用推广。
40.以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装备为核心,构建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管控体系
深圳市天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湖南联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面向城市基础设施的智慧安全管控,以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和装备为核心,融合BIM三维可视、智能传感、AI算法、云物联等技术于一体,开发基于BIM和北斗的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检测监测平台,构建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管控的可感、可知、可视、可控的管控体系,实现“状态感知--检测监测—评估预警—应急处置”的全链条创新。该技术已在全国17省的500个重大项目上推广应用,建设监测站5000多个,成功预警1000多次,避免经济损失超10亿元,有力保障基础设施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技术荣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项1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