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突破关键技术 ,助力“换芯”工程
上海华岭集成电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产高端SoC测试系统”研制,专攻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国产化,突破国产测试设备、测试工具、测试软硬件等研发难关,填补了国内高端SoC测试设备的空白。着力打造集成电路测试全过程精细化管控和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12英寸先进工艺晶圆月测试产能超过50000片,先进封装成品月测试产能超过10000万颗,服务超过300多家国内外产业链用户,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提供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流程本土化测试技术服务,推动“中国芯”发展和自主创新。2021年荣获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颁发的“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杰出贡献奖”奖项。
22.致力检测技术创新,助力轨道交通产业升级
上海轨道交通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基于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理念,重点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服役安全评估工作,对车体结构及运营情况进行缺陷分析,发现车辆可能存在的设计缺陷,推动车辆设计与制造工艺的改进与创新。不断钻研轨道交通行业检验检测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以检验检测技术创新促进轨道交通产业质量提升。应用远场涡流原理,针对轨道交通车辆结构(车体和转向架)和桥梁钢结构,开发远场涡流无损检测设备并形成检测规范,为发现母材和焊接结构的深层缺陷提供技术支撑,在上海、广州、北京地铁试用效果良好。开发集数据采集、边缘计算、数据传输和服役状态评估的在线检测和动态监测技术,应用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港珠澳大桥”,满足轨道交通车辆服役评估和寿命评估的需要。
23.打造“标准化+”检验检测服务模式,促推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国首家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的纺织品检验检测专业机构,江苏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归口管理ISO国际标准50项,主导完成ISO国际标准修订2项,推动完成由我国主导制修订的标准18项。依托专业化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和一流的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平台,以“标准化+”检验检测服务为抓手,与行业龙头企业互促共进,为产业创新发展添能蓄势。2015年以来,助力“世界500强”盛虹控股集团主导完成ISO国际标准制订1项;协助江苏阳光集团公司等纺织企业主导制修订ISO国际标准2项;助力罗莱生活科技有限公司获批承担SAC/TC302/SC1秘书处工作;服务江苏省中小企业通过积极参与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走“专精新特”的特色发展道路,促推江苏省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
24.构建碳排放监测技术体系,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检测实验室以发电行业碳排放连续监测为切入点,超前谋划搭建电力行业首个碳排放在线检测实验平台,研发烟气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技术体系。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攻关,攻克碳排放连续监测技术难以应用于碳交易市场的难题,创造性提出“以碳排放量为依据的流速准确度分级指标控制”技术要求和流速高准确度校准技术,系统解决发电行业碳排放监测应用场景复杂、缺乏技术标准的主要问题,将连续监测碳排放数据准确度提升至5%以内,可降低火电碳排放上千万吨。为火电厂碳排放连续监测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和标准规范,推动碳排放检验检测领域技术发展及碳排放监测设备研发与应用。
25.创新开展检测新技术应用,保障石化重大工程建设
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4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是我国石化领域重大战略工程,项目总投资1700多亿元,是国内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民营项目,也是目前世界上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该项目涉及大量高参数、高压力、材质复杂的压力管道安装,管道长度达6000多公里,涉及管道焊口约200多万道,需要对大量管道焊口进行无损检测。由于工程进度、检测难度等因素制约,传统的射线检测等方法已无法满足如此大型项目的实际检验需求。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首次把相控阵超声检验技术广泛应用于该项目,检测效率提高3至10倍,成本降低约30%,折合检测费用平均每道焊口降低成本约200元,累计节约检测成本约1000万元。按投产后每日产值2亿元估算,早日建成投产可多创造出约30至40亿元的经济效益。浙江省特科院因此被授予“2020年度浙江省市场监管安全保障突出集体”。
26.建设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动智能马桶提档升级
浙江省台州市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研究院发挥国家智能马桶质检中心技术优势,加速推进智能马桶产业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等服务平台建设,打造质量基础服务最多跑一次、开展“三免两减半”的检测优惠服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通过构建智能马桶“台州标准”体系,在浙江省首创“一次认证、多国证书”模式,开展了全国首例智能马桶一体机消费评测。对比2015年、2020年度台州市智能马桶产品国抽合格率和生产总值分别提升约800%和400%,实现质与量的飞跃。以国家级智能马桶产品标准化示范区为代表的质量提升模式,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样本,作为浙江省唯一试点区被国务院列为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
27.开展“质检惠企行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第一时间开辟绿色通道,出台“质检惠企行动”10条措施,提供个性服务,实行随送随检,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对省内生产企业送检的疫情防控物资一律免收检验检测费用,所有复工复产企业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收费降低50%,对特别困难的中小微企业检测收费“一事一议”,减免费用2300万元。对复工复产小微企业中没有检测能力和检验设备的,免费提供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利用线上线下联通互动方式,帮助国内行业企业在容缺受理、认证检测、互认周期、证书收递等环节实现融通,助力企业“走出去”。组建质量服务小组主动对接行业企业,通过远程视频为生产企业提供政策和技术咨询指导。累计服务企业4690家,实施质量提升项目7个,涉及企业1800余家,解决共性、个性问题43个,帮助企业制定企业标准280余项。先后获评安徽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和安徽省文明单位。
28.创新“三维一化”服务模式,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发展
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依托设在自贸区内的重点平台“福州两岸先进制造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创新实施“三维一化”服务模式,即“一站覆盖”+“一窗受理”+“一检通行”+智能化手段,构建全覆盖、集成化、智能化的综合质量服务平台,精准助推福州片区乃至全省、全国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升级发展,被福建省政府确定为省自贸区第六批可复制创新成果在全省推广。该院开展技术诊断和培训,年累计解决百余家企业综合质量问题近千个; 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企业研发难题200多个,协助研发新产品10余项,受帮扶企业研发周期平均缩短三分之一,成本降低30%以上;开展联合制标,主导制定1项国家标准、2项地方标准;解决出口技术难题,助力企业取得上千份出口品认证证书,受服务企业平均取证周期缩短三分之一,节省费用30%左右。
29.跨界融合促升级,硬核帮扶助发展
厦门市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依托多学科领域技术优势和高层次人才队伍,结合自身优势,一企一策制定专属检验方案,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跨界融合推进转型升级,充分释放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做好企业全产业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围绕厦门市重点发展的产业规划,搭建“易测云”公共检测服务互联网平台,为新能源电池、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生物医药、医疗大健康等高端前沿行业提供技术支持,推动机械装备、食品、交通物流、电子、防护用品等多个行业实现产品智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的转型升级。根据产品特色制定企业标准,协助全球最大保健器具生产企业蒙发利公司短时间研发“随身物件LED紫外消毒器”。靠前帮扶打通二手半挂牵引车出口贸易环节,化解出口贸易企业百万损失风险。先后承担科技部、基金委、工信部等各类项目130余项,获福建科技进步奖2项、厦门科技进步奖1项、专利授权40余项。
30.应油茶产业而生,助油茶产业跃升
国家油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西)自2016年筹建以来,积极发挥技术支撑和产业引导作用,为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及赣南苏区振兴发挥有力支撑作用。该中心先后走访调研80余家油茶加工企业,为江西省91家油茶籽油生产企业及赣州市域内全部923家小作坊提供检验检测服务;累计培训油茶从业人员200余人次,指导15家企业改进生产、加工工艺,产生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500万元;主导制定5项油茶标准,立项20项省部级和地市级课题项目。在该中心的助力下,江西全省油茶种植面积由不足340万亩发展到1598万亩,年产茶油23.97万吨,年产值383.5亿元;“赣南茶油”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于2020年被列入中国首批农产品地域品牌,荣获标杆品牌,品牌价值66.85亿元。赣南苏区多个贫困县(市、区)把油茶作为扶贫主导产业,种植覆盖1646个贫困村,带动12万余户、37.5万贫困人口户年均增收2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