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辨别青铜器真伪有五招

        文章来源:华夏收藏网    发布时间:2018-12-30 09:57:32   文章类型:新闻    内容分类:转载

        文章来源:华夏收藏网 发布时间:2018-12-30 09:57:32 文章类型:新闻 内容分类:转载

          先看外观再闻味道听声音

          一是看铜质、掂重量。朝代不同铜质就不一样。一般“夏粗、商细、周腻”。见到器物底子闪白发红黄色的可要留心了,有可能是“苏州造”仿铸的。从铜器的重量上来说,一般商前期器轻薄,商后期器重质厚,庄重雄伟。西周器有铭而浑厚,春秋战国之器轻薄精细。到了汉代铜器重拙粗矮。宋代以后仿、伪器大增,比真器重。

          二是看皮壳、辨锈色。真锈是经数千年自然形成的,有绿、蓝、红、黑等多种颜色,深沉致密,有金属光泽。铜锈一般可分几层,在贴骨处是黑锈,其上层是红锈,再之上是蓝或绿锈。有三类铜锈是可疑的,如“疙瘩锈”,锈色深浅不一,呈较均匀的小块状,施于器物之某一部位,多为作伪者用涂料、油漆和树脂所做的假锈,多呈此状;“粉绿色锈”,此锈多为浮锈,是急于求成的作伪者用酸、碱腐蚀而成;“单一锈色”,真器其包浆锈色应当层次丰富,坚硬而有光泽。凡锈色单一,质地疏松,一抠就掉,或用酒精一擦就掉,一般都是“速成”赝品。

          三是看器型、观工艺。器型上辨伪,以鼎为例,夏末商中期有圆的、方的形体。方鼎一般接近正方形,耳为直耳,足多为锥形或扁形。而假货往往造型及工艺细节刻画上呆板与生硬。工艺上,商周青铜器主要是用泥范法制作而成,一器一范,一般会留下范痕,铸疣等。春秋中期逐步采用失蜡法铸造技术,其特点整体制模、整体铸造,既无范痕,又无垫片的痕迹。

          四是看纹饰、辨铭文。从纹饰上辨伪,范铸法一般纹饰槽口小里面大,出现对称纹饰有高低错位痕迹;失蜡法铸造花纹对称一致。从铭文上辨伪,夏与商前期青铜器无铭文,商中期开始出现铭文,大多4-5个字以象形文字居多,字体粗壮,商晚期铭文逐渐增多,一般在10个字左右,西周时期铭文增多。春秋时期铭文字体刚劲瘦长,出现了“鸟虫书”和错金铭文。战国时期铭文简单,字体纤细,字口浅。秦汉时期,铭文字体疏朗不正,笔道细浅。汉代铭文多为隶书,呈长方形,笔画较战国时期粗壮。

          五是闻味道、听声音。真器无论传世品或出土品,均没有刺鼻的酸、臭、呛异味。“过去的老古董商有的用舌舔,其实更好的办法,是用手在器物上反复快速搓磨,待搓到指头发热时,再闻手上的气味,老东西有陈旧器物那种类似发霉的甜味,伪器则有酸、呛之气。”吴荣清介绍说。另外,从声音上辨识,伪器敲击声亮而有转音,真器的声音较低沉短促。